顯示包含「TAKUMI II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TAKUMI II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

Blog文章翻譯

話說小弟出咗“流動組合”口水文之後,反應相當唔錯,不乏有讀者來自世界各地。其中有一大部份係來自日本及美國,睇來口水文中既產品對兩個地區用家都有一定吸引力。 

小弟用咗唔少心機寫呢篇文,除咗有聽感分享,更有小弟對“一體臨場”效果追求既展述,可以話係小弟品聽理念理想既精華所在!

對於blog文被翻譯,變成英文及日文文章之後既效果,小弟覺得唔係好滿意!一來,小弟為咗傳神,其中夾雜咗地道口語,翻譯之後既效果大打折扣,仲好似有些少面目全非。

參考下面有關“一體臨場”部分文章,英文版睇落好搞笑,但都大概有個形似。日文小弟完全係投降,睇落意譯差距好似仲差過英文版?小弟嚴肅考慮要正正經經自己出翻個原裝英文版。日文方面,就要揾同時熟悉中日文既C兄幫手人工翻譯,有冇投稿?



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

Sony IER-Z1R 經典信使

佢佢佢 ...... 真係一聽難忘!直情篤正小弟死穴!避得過Titan巨人,避唔過Sony IER-Z1R經典信使既誘惑!





話說小弟之前試聽完Titan線材,發現強勁效果同 Gold 32各有千秋,屬同一個級別水平之後,心生疑問,配上頂級線材,系統既效果係咪巳經到咗極限?似乎就係啦!線材已經唔係樽頸位!

小弟覺得配咗Gold 32或Titan後,樽頸位已經移咗去SE846果度!小弟好自然又想求證吓SE846同更高階經典耳機有幾大差距,今次選咗Sony IER-Z1R比試,本來只係想係咁而聽十零分鐘了咗個疑問,完全無想過會出血!點知一聽就成個鐘,仲要出咗事帶埋佢返屋企。Sony Signature同系列既金磚WM1Z同黑磚WM1A都未能說服到小弟,反而Z1R就成功俘虜咗小弟個心!


經典信使

雖然話SE846已經到咗極限,佢配上TAKUMI II及Gold 32之後,其實巳經好正好打得,同時可以比出小弟要求既“一體臨場”效果,小弟認為Cobalt及SE846呢一對組合既基本特性係“直白美麗”,作為日常品聽小弟其實再無咩要求!

Z1R之所以可以觸動小弟神經,勾起小弟條痴根,第一原因係因為佢靚仔!第二原因係因為佢有型!第三個原因係因為佢比出一種另類風格,呢種風格大概就係Sony Signature既一種體現。呢種係小弟之前係玩膽機Tube Rolling時得到既似曾相識經典體驗!無錯!就係膽味!

小弟既Z1R係配合Cobalt下既獨特效果,即使只係用原廠3.5線材,已經感受到係一個全面性既升級,用個更靚既形容詞,叫昇華!就初聽感受,小弟覺得呢個組合有好大進步空間,特別係,當再配上Gold 32之後,就成為CoG32Z1r (Cobalt + Gold 32 + Z1R),真係未聽先興奮!未聽先打冷震!


配戴初感

小弟遲來的開箱,就唔浪費口水係部件說明啦!只係想分享些少配戴及初聽體驗。首先,Z1R既設計好明顯係以最高質效果輸出為大前題,竟然做出頻響範圍3Hz-100kHz,最直接音效路徑,12mm動圈驅動單體,所有優化設計,都睇得出充滿執着!

不過,針無兩頭利,人體工學方面既考量就相對減低咗!Z1R係小弟用過最難戴既入耳式耳機!佢既深厚大直徑體腔,加埋佢既體重,真係好難戴得穩陣!小弟試聽時,Z1R已經出現幾次鬆開!入手後,試過原廠所有耳套,基本上無一個大小形號可以戴得完全穩妥!

小弟得到最好效果係中碼矽膠套(音效行先,舒適為副)。但係,Z1R差唔多有四分一體腔係露出耳廓之外,頭部動作太快都容易鬆開,一句講晒,就係唔貼耳!將耳機線Y位既收線膠上移,可以有些少改善。另外,耳套對音效既影響非常敏感,用大一號同用少一號既差別,直頭可以用“巨大”來形容!好似變咗另一隻耳機咁!

聽講話Z1R係出名難推(亦係小弟選擇佢既另一個原因,難推先可以考驗音源實力),網上有評論甚至話,用同系既金磚同黑磚DAP推佢,效果都未盡如意咁話!或者有C兄會質疑小弟,用Cobalt呢種USB型音源,仲要經手機攞電,推唔推得好Z1R?!係唔係老作?!的確,Z1R相對SE846係大食好多,同樣既音壓體驗,Z1R既音量要調到50%以上,SE846就只係30%左右。

睇來小弟要花多些少時間同Z1R磨合,食得咸魚就要抵得渴,鬼叫自己鍾意!係未來幾個月,小弟就會力煲Z1R(用Cobalt推),品聽分享會分為兩部份,先分享原廠3.5線效果,再換Gold 32分享終極成果。


淳厚悠盈

係呢一章,同各位C兄分享一下小弟情不自禁既喜悅!

未入手初聽Z1R既第一感,除咗低頻有過火雷轟感之外,基本上係平衡演繹,幾分鐘熱身之後,感受到既就係一份全新既驚喜,當然係相對性既說法,係對比當前SE846配上Gold 32所得效果,竟然係全面性提升!

即時既體會係,音場空間感大咗一個圈,係一種被包圍感效果!不過,真正使小弟流鼻血出耳油者,係繼續呈現出來“淳厚悠盈”,迅態氣動,空間充滿擴張能量場!雖然小弟無出過聲,只係靜靜地繼續聽落去,但係,內心係非常激動!竟然係呢個時候聽到膽味!即刻動咗殺機要買起佢!唔係!應該係動咗佔有慾先真!

好啦!驚喜繼續!小弟果然係英明決擇!Z1R無使小弟失望!係入手後品聽未夠十個鐘,之前雷轟感已經大幅收斂,低頻變成既廣且深震撼效果!然後Z1R再來一次“爆開”,音場空間感唔係再擴大多一個圈咁簡單,直頭係大爆炸宇宙無限,整個時空都充滿能量!巳經唔可以再用全面提升來形容!而係級數式既昇華!

而家都只係講緊配原廠3.5線材既初步效果,換上Gold 32之後,真係好令人期待!所謂Z1R難推,Cobalt推唔好Z1R既疑惑亦一掃而空!


優化力煉

入手Z1R來到第二十個鐘開聲呢個階段,基本上巳經大致確定佢既聲底及初步特性。


當前除咗低頻響應仍然覺得多咗些少之外(期望開聲耐咗,磨合之後會續步消減),已經完全無咩好講啦!Z1R定位“淳厚悠盈”既同時,就係果種類似“琥珀色”既音染氛圍及“柔和”既輪廓線條,好似手機防藍光護眼模式,不過佢係“護耳耐聽”演繹!

係技術性能方面,Z1R係黃金六角測驗既表現,各方面都係要比SE846更勝一籌。咁當然,以Z1R等於一倍SE846身價既對比,完全係合理預期同要求!

要盡量發揮Z1R既潛力,除咗用Cobalt力煲推煉,仲有一大段路要行!首先係換用4.4原廠線,配3.5[2.5]及2.5[4.4]兩個轉換頭,代替初試聽用既3.5原廠線,目的係方便Z1R以4.4平衡連接品聽其他平衡訊源。特別係,小弟唔排除時機成熟既時候,用Z1R再去會一會金磚WM1Z!

另一方面既優化,係覓識更好既耳套,方向係淺闊形號,希望係隔音之餘,可以使Z1R更入耳貼耳。當然,最後既高潮戲肉,就係要入一對合適既MC去MMCX轉接頭(Z1R個座頭特別肥大!),將Z1R接上Gold 32,品嚐終極體驗!


幸福偶遇

幸福的確唔係必然的,有時就係要靠一點點緣份!小弟絕對唔會無端端入手Z1R時用一隻USB型既Cobalt去做目標配對,之前亦無任何參考,所以呢種機會率就係零!只可能就係呢種陰差陽錯既偶遇,無心插柳Z1R先會撞上Cobalt,佢地一泊埋效果又真係好得!最起碼巳經可以使小弟即時要留住Z1R,Cobalt立咗大功,使小弟荷包再出血!

出文之前,小弟剛剛將Z1R移離Cobalt,改直插手機3.5音頻輸出品聽咗15分鐘。係SE846既情況,雖然配上Cobalt及手機3.5直出效果係有明顯分別,但後者仍然相當飲得杯落,日常流動悠閒品聽係無投訴了。

好啦,講返Z1R用手機3.5直推既效果(引發小弟感想寫出呢一章),一句講晒,慘不忍聽!就係一塊肥豬肉!唔想講落去,驚唔出得街!總之呢個效果比小弟既預期要差好多,估唔到Z1R同SE846之間既差距可以有咁大!SE846果然係親民好多!唔怪知得話Z1R難推!

呢個效果同時說明另一個事實,配上Z1R之後,就更顯現出Cobalt既必要性!都話咗唔好睇小Cobalt係USB型訊源,佢只會不斷製造驚喜!Z1R亦係非池中物,爆起來,悠起來,真係唔同你講笑!Z1R配上Cobalt而家已經有“悠盈感性,神級偉大”既震撼感覺!

小弟準備比Z1R同Cobalt呢對組合磨合3個月之後,再去體驗一下WM1Z + Z1R既實力,同時對比Cobalt效果,品評佢地既真正身價!


深度體驗

小弟既Z1R品聽,差唔多來到第30個鐘,效果似乎已經初步穩定落來,而且有進一步向質方面既演進。

首先,經過一輪磨合調節,配帶Z1R已經比較穩定舒適,主要係要轉動MMCX接頭,調節線材與機身及耳廓角度達到同一垂直面掛耳效果。

係耳套使用方面,小弟返復再試原廠兩組產品,確定只有矽膠套可以比出小弟期待效果!所謂三倍舒適海綿系列耳套,對小弟來講完全係唔掂!中低頻響大幅削弱,音像變得“瘦遠內陷”,完全失去“氣動”及“臨場到位”包圍感!係尺吋方面,矽膠耳套中碼係最理想,大號戴唔穩,細號音色改變太多,效果同樣走向“瘦遠內陷”!

話合適既耳套係一切成敗既關鍵,完全唔係誇張!Z1R之所以難戴,效果對耳套敏感,根本原因係佢既粗長入耳導管,Z1R同SE846比較,真係肥大好多,大概係佢先天最優響應設計要求既死症!

經過之前配戴體驗,小弟覺得選擇耳套有兩個條件,第一當然係要隔外音,第二係要選無填充物料,純粹以空間作耳機及耳腔隔離設計,Z1R既獨特音色先能夠得到最大發揮!當然,小弟既預期係咪正確,有待證實。

網上爬文參考前輩分享,有幾款耳套配Z1R有滿意效果,分別係Final Type E (Clear)及JVC Spiral Dot/ Dot++,佢地可以減緩Z1R低頻過轟既效果。小弟用原廠矽膠耳套品聽三幾個月之後,如果低頻過轟都無收歛,就會試一試上述非原廠耳套。


期待驚喜

係呢一章,小弟要分享Z1R得到既最新成果,相信就係Sony Signature系列Z1R係小弟系統既終極體現!小弟亦會分享原廠線,TAKUMI II及Gold 32既效果對比。全文高潮即將上演!先出住圖刺激C兄眼球。


係上演全文高潮之前,小弟想先回顧一吓Z1R既品聽體驗(相對於SE846接上Gold 32用Cobalt推既效果)。首先,係初聽“大一圈既包圍感”,跟住就出現“淳厚悠盈”既膽味,然後係入手後既“大爆炸宇宙無限”!係短短既30個鐘左右品聽,就有咁既成果,實在係一個好大驚喜!

呢一切,Z1R只係用原廠線都有咁既效果,咁換接TAKUMI II同Gold 32既效果係咪識飛?特別係配Gold 32既“超級均衡”特性,小弟係好有期待,一直都將注意力放係呢個Z1R + Gold 32未聽先興奮既組合!

小弟跟住分享佢地相對原廠線既效果對比。先來Z1R + TAKUMI II。雖然仍然有類似既音場空間感,但係少咗一份“臨場到位”體驗,音像相對比較平淡無咁有立體感。最大既不足,就係失去一份“悠盈”,迅態微動響應不足,低頻部份變得塊厚沉重,層次感減退,簡單講就係唔理想!

好啦,終於到咗期待已久既Z1R + Gold 32效果。Gold 32既“超級均衡”特性果然係發揮作用,仍然有一種通透貴麗既悅耳音色,可惜呢種效果表現係多咗啦,出現“空洞”唔太自然感覺!Gold 32亦表現得“太斯文”,好似推唔起Z1R,音像有些少“瘦遠內陷”,同時亦有低頻沉重,欠缺層次感現像!一句講哂,好失望!


不再妥協

原來,從來都係小弟自己既一廂情願,預期係SE846得到良好效果既TAKUMI II及Gold 32,順理成章配Z1R都會有好效果,期待驚喜!結果係期望越大,失望越大,係一個打擊同教訓!

Z1R配上TAKUMI II同Gold 32效果未如理想,打破咗小弟既固有概念,特別係對原廠線一定要換既偏見!同時小弟亦感受到Z1R既作者,係線材運用上付出既努力,配合所得到既獨特效果,唔係用家自己盲目組合可以輕易達成!簡單既講法,Z1R唔止難推,仲會係難夾!

此時此刻,小弟既腦海中就咁閃出一個意念,最好既可能巳經係身邊!應該係,最夾既可能巳經係身邊!就算要搵到更夾既,都要付出不菲既時間同代價!突然間,小弟唔想再妥協,將Cobalt上既轉接頭全部移離,收返TAKUMI II,Gold 32及4.4原廠線。Cobalt再次接上3.5原廠線品聽推煲Z1R,體驗當前系統最直接高能效果,亦係對Z1R經典信使既一種尊重!


鮮活感性

話說小弟係一輪換線摸索之後,最終決定以原廠線材推煉Z1R達到最佳品聽效果。雖然換線結果小弟得唔到驚喜,但係Cobalt + Z1R呢個組合(應該仲要強調配上原廠3.5線材),實在係驚喜不斷,可以話係有齊小弟喜愛既所有元素!

出文前既最新效果,Z1R不斷滲透出“淳厚”味道,感覺係越來越淳。另一方面,迅態微動響應不斷提升,係鉅細無遺既分析力下,同時展現豐富柔和多層次立體感,一致協調既音像同空間定位,真係牡丹綠葉同樣精彩!

雖然小弟一直強調Z1R圍繞住“淳厚悠盈”,最難得係配合Cobalt既“恬淨美麗”,其實係同時擁有“淳”同“恬”。應“淳”則“淳”,應“恬”則“恬”,“淳”中有“恬”,“恬”中有“淳”。“淳”同“恬”,相互交融,如魚得水!

再加上“厚”同“淨”既特性,“悠盈”同“美麗”既催化,就係一種充滿“鮮活感性”既演繹!所以小弟一開始就話Z1R配上Cobalt,巳經唔係一種升級,應該叫做昇華!而且小弟好相信,呢種“鮮活感性”效果,就係Sony Signature係小弟系統既終極體現!


品聽小結

小弟曾經話Cobalt使小弟懷疑人生,而家Z1R(配原廠3.5線材)使小弟再一次懷疑人生!小弟嚐味過呢個組合既“鮮活感性”,未至於話之前其他既體驗,都係乏味既“咸魚人生”。但係,絕對會有憂慮,驚死食唔返,食神果碗“黯然銷魂飯”既味道!


2020年8月23日星期日

Sony NW-WM1Z 試聽初感

話說小弟自N年前入手AK100之後,一直都好忍手無再入過DAP,不過近期又準備試聽一隻DAP,想體驗一下市場當前代表性DAP既性能及效果,保持些少神秘感,唔講邊部DAP,叫住佢X DAP。 

會唔會試一試又中招呢?點都要先同AudioQuest DragronFly Cobalt既效果比一比!小弟主要都係試聽感為主,分兩部份,首先係限制係44.1kHz各方面既基本表現(黃金六角),其次係無任何限制既盲聽。另外,亦會比較一下平衡及非平衡輸出效果差別。 

耳機用Shure SE846(小弟亦會用Sony IER-Z1R試配品聽),接線係TAKUMI II(2.5,4.4[2.5]及3.5[2.5]),X DAP推SE846配TAKUMI II同用Cobalt推既效果對照,會唔會贏九條街?一條街?要影相分勝負?定係各有千秋?係咪物有所值? 

小弟試完分享聽感之後,C兄就可以一齊玩,估X DAP既真正身份 ...... 



熱戀金磚

小弟話要同C兄一齊玩估一估X DAP既真身,點解咁快就唔玩,未品評就直接講咗身份出來? 

話說小弟昨晚第一次同金磚(Sony NW-WM1Z)約會,一上手馬上就係一個大驚奇,再埋身試聽咗半個鐘之後,就係一個大大驚奇!小弟恍然大悟,點解佢叫“金磚”,點解授以“Signature Series”之名!小弟同時覺得,Sony官方係玩緊一個不一樣既“玩味”市場策略!  

經過同金磚既玩味體驗,小弟就知道自己遲來既馬後砲品評,一出聲就會即刻被估中,玩猜猜我是誰已經唔會有趣味,小弟亦要改變一下文風,用玩味角度去品評金磚! 

首先,就係佢超乎想像既重量,小弟一攞金磚上手就即時叫咗一聲!因為手掌突然凌空墜落咗幾吋!店長及同場玩家用大驚小怪既眼神同語調安撫小弟,“佢係咁重架啦!”,係驚訝之餘,小弟有意識地要握緊手上既金磚,驚死會唔覺意跌咗佢落地! 

金磚咁既體重,真係帶住一塊磚石係身上,配埋條ALO Audio Gold 16 (Gold 32),隨時可以扮土豪聽歌,突然用金磚襲擊其他人,出其不意攻其無備,暗殺武器榜第一位既摺櫈,都要退位!的確會打擊一部份潛在買家既入手意慾! 

再來,金磚一出聲,就係驚死人唔認得佢咁!唔係話佢大鳴大放先聲奪人,相反,係一份出奇地“溫柔”,唔止溫柔,係溫暖,都唔止溫暖,直頭就係熱暖!好明顯,小弟手上既金磚,正在發光發熱,從外到內,再從內到外,要熔化小弟個心,從熱暖變成“熱戀”!  


黑金策略

小弟繼續聽感品評之前,例牌又要吹一吹水,事後孔明一番,幫自己抽吓水。如果話金磚擺明係玩味者,咁黑磚(Sony NW-WM1A)玩咩呢?係着重純音質還原,玩“直白”者,不過從陰謀論角度分析,唔係,應該係叫市場策略,黑磚其實係執漏包底者!

黑金雙磚,其實係Sony既吸金連還殺着。潛台詞係,最正最靚最好聽既已經放哂入去金磚,你信Sony就得啦,唔使講咁多嘢!個邏輯好簡單,一句到底,“Like唔Like?”,Like!即刻進貢,相金先惠!唔Like?唔緊要,黑磚一定合你心水,都係相金先惠,乖乖進貢!黑金雙磚就咁一時無兩,威震江湖!講錯,係威震市場先真!

小弟用咗咁多口水“識穿”官方策略,當然係又想讚吓自己聰明智慧。其次就係想做個預期管理,強調品評金磚既時候,先要將自己既層次最少提升兩檔,着重整體韻味氣氛既演譯,唔好一味專注係三頻,分析力,空間,音場,人聲,樂器等等個別特性,因為去到金磚呢種“玩味”既級數,其實就係“Like”同“唔Like”咁簡化咗既問題!其他既理由,都已經無咩大意義,只係會淪為做選擇既籍口!

試聽金磚一開始時,小弟係用咗“黃金六角”模式,不過幾分鐘之後,小弟已經意識到要修正,就進入盲聽模式,繼續品味金磚 ......


開陽淳厚

其實小弟品評金磚呢類玩味產品,係好合適既,因為小弟從一開始就係追求一種意像既平衡“一體臨場”,特別着重感性意境,並非完全絕對音質追求。回應金磚既“玩味”,呢一章小弟全部借用意像投射既方式去表達聽感,為咗得到更鮮明既意會,小弟同時以Cobalt既效果作為對照,希望C兄仔細體會其中味道!

如果金磚係“天使淑女”;咁Cobalt就係“魔鬼索女”。如果金磚係“開陽淳厚,端莊樸實,悠撫心扉”;咁Cobalt就係“恬淨美麗,玲瓏浮突,拘人心弦”。如果金磚係“Killing me softly”;咁Cobalt就係“Can't live without you”。


越聽越愛

金磚既設計初心,就係果種“越聽越愛”者,佢唔走“直白”而走“玩味”係非常明智。睇得出,金磚既用家市場係非常有針對性,包括咗土豪,忠實粉絲及嚐味玩家(排名不分先後)。總之最後目的,就係係你進貢既同時,亦要你愛不惜手,金磚常伴左右,間接又為Sony賣廣告,一石多鳥,簡直無得輸!但係,話又說回來,世界好現實,應該話,要成為經典,背後要靠真正實力支持!

就小弟試聽既金磚Demo機效果,最明顯既第一感,係一種類似“琥珀”色既背景“色染”。再形像化既講法,睇一下本Blog文所引用既一張官方“金磚在手”照片,就係果種色溫,果種背景,果種氛圍!

另一方面,通過背後強大控制力既作用,就係一份“淳”化,最終體現出既聽感,係一種厚而輕盈,有層次質感既悅耳悠,開朗又無散拆感,就係小弟上一章對金磚既初感“開陽淳厚”。

如果一開始可以接受金磚果種“色染”,又喜歡“開陽淳厚”,再體驗其中意像,咁金磚極大機會就係“越聽越愛”既選擇!


橙與蘋果

雖然話品評金磚要用高層次方式去“品味”,小弟試聽金磚其實有另外一個目的,就係同Cobalt對比,確定一吓Cobalt既實力。C兄可能已經知道,小弟今次又表錯情,到試聽果刻先知道金磚其實係“玩味”者,就算要比,都應該搵黑磚“直白”者砌,擺明係搵錯對手!

無論黑磚或金磚,軟硬件及擺上枱面功能都已經嚇死人,邊有得比,自欺欺人!仲有,佢地着眼既市場目標唔同,設計既針對性亦唔同,又係橙同蘋果既故事,浪費時間!

呢個世界有樣嘢叫“盲聽”,只要係可以重播出聲既,都可以比一比。上文小弟已經係意像方面做對比,係完全唔同既風格演譯,金磚同Cobalt用一個字概括,就係“淳”與“恬”。

再進一步,係整體空間及音場方面都做一個對比,兩者都係“宇宙”級既空間感,不過,金磚行4.4平衡,就算Cobalt只係得3.5非平衡輸出,Cobalt既背景都係“更黑”。係音場方面,金磚比較開闊,Cobalt就比較有穿透性既深度感。

網上有品評話金磚音色有“膽味”,就小弟當前所得聽感,暫時未能認同。雖然金磚有“開陽淳厚”,形似膽柔,但係缺乏迅態“氣動”及“能量場”係空間穿透感,係呢方面,甚至同Cobalt既效果比,仲有一段明顯距離。金磚應該唔止咁既能耐,小弟認為係試聽既Demo機Run in時間未到火喉!


試聽小結

小弟唔係做緊產品推介,金磚所用到既黑科技就唔係呢度講啦,只係想再補充,金磚既強大性能,小弟未能係短短三十分鐘既試聽裏面一一體會,所得聽感只可能係對金磚片面既主觀評價。

最後,希望有機會品聽開聲1,000小時或以上既金磚,據聞效果有明顯分別,小弟可以嚐味金磚真正實力!


後記擇錄

小弟之後入手Sony IER-Z1R耳機,準備煲煉三幾個月,再去體驗一下WM1Z + Z1R既實力,同時對比Cobalt效果,再次品評佢地既真正身價!


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

AudioQuest DragonFly Cobalt 第一章: 恬淨美麗

小弟眼球最近比流動型DAC/ Player吸引住剛剛入手咗AudioQuest DragonFly Cobalt,聽咗未夠一個鐘,第一感係“風和日麗,行雲流水;心誠意悠,直白無染;鬆容大氣,游刃有餘”......

小弟專用既攞你命CoTak846”(DragonFly Cobalt + TAKUMI II + SE846),終於研究成功,問你死未?!出住毒圖,之後再慢慢補文。





捉藍蜻蜓

小弟由發現入手Cobalt,到順利出聲,前後唔到2日,其實中間要有準確判斷,經驗及洞察力配合,要解決幾個思維束縛及技術性問題。而家咩都話Plug and Play,話就係咁講,現實當然無咁簡單同順利。C兄如果都想係手機玩Cobalt,唔好學小弟咁猴急,事前要做一輪功課,最重要係試清楚同手機系統既兼容性,連接線材轉換,仲有手機軟件配合同優化。咁當然,最重要既係,啱唔啱聽,千祈唔好流咗血先來後悔!

小弟自我抽完水之後,就入番正題。首先加上Cobalt之後,其實巳經係一個全新系統,原來係手機既DAC及AMP部份,巳經被Cobalt取代,配上TAKUMI II及SE846之後,合體變成CoTak846既預期品聽效果,肯定係完全唔同。不過,又係出乎小弟意料之外!當小弟聽到Cobalt出聲果一刻,就馬上決定要捉住呢隻藍蜻蜓!小弟既第一感,巳經係前一章透露咗,其實唔單純係音質,而且係一種似曾相識既味道!

小弟同Cobalt之間既結緣關係,對比類似市場產品及Ztella試聽,請參看另文AudioQuest DragonFly Cobalt 第二章: 眾里尋他


直白無染

係繼續之前,小弟要係手機裝一個播放器軟件,請參看另文AudioQuest DragonFly Cobalt 第三章: 先利其器。跟住終於到咗試聽Cobalt既時刻,有咗手機3.5輸出及之前Ztella既效果打底,Cobalt既表現就更容易對比。

試聽係用手機(華為Mate 20X)USB C接口,經原廠USB A去C既DragonTail轉換線,再接到Cobalt,耳機線TAKUMI II就接到Cobalt既3.5輸出插口,耳機係SE846,成個組合小弟比個簡稱CoTak846。播放器軟件係手機上既UAPP,作獨立USB DAC驅動。

當小弟聽到CoTak846既效果,唔可以話係驚喜,應該叫驚奇!首先,以Cobalt既身價,就算最近係減咗價,都比其他產品高出一倍或以上,一隻Cobalt就可以買起四隻Ztella,預期佢出高質既音頻效果,絕對係理所當然。

所以“奇”者,係小弟預期Cobalt會好似Ztella咁,比出另一種明顯“性格”,畢竟佢係一個完全獨立既DAC控制,點都要有返d自己既獨特性,但事實完全唔係呢回事!聽咗CoTak846頭幾十秒,點解係聽緊手機3.5輸出既效果?!無錯!奇就奇在 ......

最初,小弟以為係連接出錯,接咗手機3.5插口未轉去Cobalt。無接錯,藍蜻蜓着咗燈,出緊聲,心裏一沉,一樣聲既?!回魂醒一醒,細心再聽落去,唔同,係好唔同,比自然更自然(相對手機3.5輸出)!如果硬係要比出個形容詞,就係“直白無染,鬆容大氣”!一種“游刃有餘”,強大控制力量係背後發功!

原來,小弟一開始就表錯情(好彩無七日咁耐),Cobalt所體現既唔係獨特“性格”,而係完勝既“實在感”!唔怕貨比貨,最怕唔識貨,係CoTak846面前,手機出3.5效果,就即刻變成相對地“鬆散空洞”;Ztella既性格,就即刻變成相對地“漂移浮染”,突然醒覺懷疑人生,所謂既“用家”級同“玩家”級既分別!

咁CoTak846既初感效果屬於小弟標準邊個級別?聰明既C兄應該係心裏有數啦,呢個組合開聲時間尚短,小弟聽番兩個星期之後,詳細聽感將係另文“當TAKUMI II遇上SE846”,一并比較展述。

聽過CoTak846既效果,完全體會到經典者,精益求精既一份“心誠意悠”!小弟頓然心生幾分敬佩!激發咗好多感想!實際使用及手感方面,請參看另文AudioQuest DragonFly Cobalt 第四章: 使用感想


剛陽緻密

CoTak846大約品聽咗十個鐘,小弟急不及待要報告一下聽感進度,因為小弟又得到多一個驚喜!同幾日前Cobalt初試音時相比,SE846表現既效果,可以用“爆裂”利刃開封來比喻!呢十個鐘用Cobalt“推煲”所得到既成果,要比一個月以來用手機3.5推動SE846既成績好太多!

又係一個層級式既跳躍,又再一次證明,一個優質既DAC訊源,對耳機既“煲開”係幾咁重要!小弟完全感受到Cobalt既“剛陽緻密”,極高動態底氣,一直“衝擊”緊SE846及TAKUMI II,好似要完全打通佢地經脈,將所有膜糊紗層徹底撕破!

睇來,小弟應該可以係CoTak846呢個組合上面得到“一體臨場”終極效果。如果手機3.5係差臨門一腳,因為近視瞄唔準龍門,所以射極唔入!CoTak846就係巳經對準龍門,十二碼定點射門!C兄可以理解,兩個效果之間既距離!


終極訊源

首先,如果小弟只係單純需要一個流動播放系統作為日常消閒品聽,跟本就唔使再入手Cobalt,當前既SE846配上TAKUMI II後,用手機3.5推出既“感動”效果,已經可以完全滿足小弟需要!Cobalt對小弟來講,係有特殊意義!

無錯!Cobalt將會係小弟以後試聽各種系統時,作為一個共同訊源,品聽各種耳機,AMP,線材仍至系統其他部件效果異同,就更容易有統一及更準確對比品評!

DSD,平衡輸出,更高分析力 ...... 小弟都想要!不過,魚與熊掌不可兼得,聽過Cobalt係局限範圍中既“極致優化”效果,小弟選擇咗Cobalt既完勝音質!更何況,Cobalt一開始設計既定位,就係作為一個優質USB DAC Pre-AMP訊源,正中小弟死穴!

至於值唔值呢個問題,Cobalt與同門Red版既爭論及比較,參看另文AudioQuest DragonFly Cobalt 第五章: 性價審評


極限挑戰

係最後高潮聽感分享之前,小弟繼續吹一吹對CoTak846既應用及期望。上一章,小弟提到會將Cobalt作為一個“共同”訊源,作為以後品聽系統各部份,特別係耳機及線材效果,做對比就方便容易,而且評價仲會準確好多。

雖然Cobalt係市場上定位獨特,小弟並唔擔心佢同耳機之間既匹配問題,官方自己拍哂心口承諾,10歐姆阻抗或以上,甚至係最低效率耳機,Cobalt有2.1伏特輸出,係難唔到佢咁話!小弟隻SE846得9歐姆,掂唔掂?聽感就話,好掂!點樣掂法?注意下文詳細聽感分享。

係小弟之前發現Cobalt“剛陽緻密”特性“煲開”SE846之後,就有一個直覺,如果用佢推之前試過既ALO Gold 16(另文: ALO Gold 16初感),效果可能完全唔同。如果品聽幾十分鐘之後,就比Cobalt“爆開”,會唔會當時就入手咗Gold 16?TAKUMI II就唔會出現係小弟呢個系統?如果今日再重新選擇,Gold 16同TAKUMI II都放係面前用Cobalt推,小弟應該都會係選TAKUMI II,唔難理解,因為Gold 16配SE846,就算效果真係“開闊”咗,仍然會係“過熱”!

小弟又有另一個直覺,Cobalt推其他耳機,特別係出咗名難服侍Sennheiser耳機,甚至係大耳牛HD800,應該都掂! 有網上評論就話,唔好比Cobalt手指型外表誤導,如果合埋眼,你會以為係聽緊桌面Hi-Fi系統!小弟必須承認,當前CoTak846所得效果,的確係聽過最有Hi-Fi感既體驗。

另一方面,又忽發奇想,其實都係好自然既推想,小弟呢套CoTak846剛剛到達萬元級既“超輕便”系統,同市場當紅,二萬三萬旗艦級手提DAP(仲未計耳機及線材),有無得揮?雖然話呢個又係一個橙同蘋果比較問題,係Cobalt絕對領域結界,限制係24bit/96kHz分析力,就算係無任何條件限制既盲聽,可能都要聽過先知 ...... 總括而言,有咗Cobalt之後,小弟既品聽世界係廣闊咗,係實際行動上,小弟就可以更積極系統化品聽各種產品,提升唔少樂趣!

好啦,CoTak846既前奏吹水文巳告一段落,跟住下幾章文,就係聽感最後高潮部份!預告,可遇不可求既“一體臨場”體驗其實巳經出現咗!小弟會將呢分喜悅毫無保留咁同C兄分享,精彩內容包括,“一體臨場”,“從密開始”及小弟對CoTak846最後既評價“恬淨美麗”!

小弟對Cobalt進一步既既深度體驗,及相關優化調整,請參看另文AudioQuest DragonFly Cobalt 第六章: 深度體驗


後記擇錄

小弟之後入手Sony IER-Z1R耳機,配上Cobalt效果更精彩,直頭一聽難忘!另外亦同Woo Audio WA11 Topaz做咗一個對比及Cobalt評測,參看看另文AudioQuest DragonFly Cobalt 第七章: 實力評測


2020年7月2日星期四

當TAKUMI II遇上SE846

如果你唔相信有緣份,如果你唔相信有一聽鍾情 ...... 一定要追睇剛剛發生係小弟身上既事,係幾咁令人驚喜,難以言喻!





有緣有份

如果之前ALO Gold 16(另文(ALO Gold 16初感)係“無緣對面不相逢”,咁TAKUMI II就係“有緣千里能相會”,係事前豪無預期下,得到美好效果,就係驚喜!

話說小弟昨日收工之後,又出動獵艷。今次去咗個老地方,一口氣就話想試聽三條IEM線。店長見到小弟有備而來咁有誠意,又知道小弟想推隻SE846,就介紹TAKUMI II,話會比小弟自選果三條線既效果更好,TAKUMI II就係基於SE846做調音對象咁話!

TAKUMI II小弟之前聽都未聽過,完全唔知佢係咩料咩品相(其實係小弟自己孤陋寡聞!),更唔好話有心想試聽!對店長推薦係半信半疑,係咪想hard sell?事後先知,原來TAKUMI II真係比小弟既自選試聽線要高檔一個系列。既然一場來到,店長又出到聲,無理由唔試埋佢,就算係要十萬九千七,聽完先再講!

點知一試咗就真係放唔低,名符其實既驚喜,一路戴住聽住沿途返屋企。小弟本來想獵艷,反而自己先變咗被獵者,就咁死咗比TAKUMI II,雖然又出咗血,但係個心感覺好甜,真係抵死!

究竟TAKUMI II配SE846既效果有咩咁特別?!可以讓小弟有咁大驚喜?!小弟之前又選咗邊幾條線試聽?


高質要求

首先,小弟要吹一段前奏,之後再繼續就更容易理解後續內容。小弟係有要求之人就係C兄都知啦,最近入咗SE846用手機直推既最簡約系統(另文SE846 - 經典之選),原廠線既表現比小弟預期要好,可以去到自然“舒服”效果,係相對動態噪雜背景既流動環境下,其實巳經達到基本要求。

當係室內坐低靜落來既時候,就希望系統可以有更高質量輸出,依小弟既標準,最少可以達到“欣賞”級別(再上係“感動”層次,及最頂級既“一體臨場”效果)。老實講,係無獨立DAP或AMP既情況下,用手機直出,小弟都唔敢設定太高期望。

另一方面,係達到一定輸出品質水平既同時,小弟希望有廣泛既適用性,可以作臨時品聽各種其他訊源,特別係其他不同流動系統,SE846既高清均衡,適用性親民,就係好合適選擇。咁又點少得一條有番咁上下質量,又要易推親民既連接線呢?就係咁,小弟一路品聽煲住原廠線既同時,騎牛揾馬,尋找配得上SE846,又有合理性價比既真命天子 ......


候選線材

係尋線既經歷,自從之前試聽ALO Gold 16因為新線未能完全體驗佢既性能之後,小弟今次特別選咗同一間廠商出品不同特性線材品聽,據稱佢地線材出廠前都經過特別“煲線”處理,當用家品聽時,就可以讓線材盡快進入最佳狀態。

小弟做咗一輪功課,綜合特性及價格資訊之後,選咗三條線品聽,分別係Silver Galaxy II,Silver Galaxy Mix II及SuperNova III,全部係8芯版,依三頻響應高低特性排列,TAKUMI II當時並未在選擇之列,佢地既詳盡規格就唔係呢度重覆講啦。

講開線材,小弟有感而發,而家動不動就6N OCC,又銀又金,又有多種處理提升效果,咪話地球唔係轉緊,物料質量及科技不斷提升緊!小弟自選幾條線都話係入門級,咁原廠線咪就只能算係線渣?!另外,性價比呢樣嘢,有時可以係好主觀,最終都係兩大決定性因素,銀彈實力及“聽得到幾多”之間取得平衡。

坊間有一種建議,話可以用耳機一半價位作為入手升級線材既“筆直”。小弟覺得都不失係一個起始既參考基點,然後再作性價比最大化選擇。當然亦要有所變通,彊硬死守住個價位,有可能錯失良緣組合。如果升級線係耳機一半價位及同等價位之間作為選擇區間,可能比較合適。


鹿死誰手

小弟自選既三隻線材,係銅及鍍銀芯線比例應用唔同之外,編織方法類同,佢地之間效果雖然有差別,但會比較連貫,話哂係同廠同一個級別,就唔會出到一個天一個地咁驚嚇。小弟咁樣選,其實係想容易係佢地之間做對比。

根據小弟預期,一開始其實係睇中咗Silver Galaxy Mix II,相對齋鍍銀線及純銅線,小弟係傾向選擇不同線材混合絞織,出發點係希望配SE846時,可以盡量保障到均衡效果。依小弟原來計劃,係三條自選線中,其他兩條係做“陪跑”比較,就算最後超出預期,大包圍三選一,點都中一條,一定無死錯線!至於TAKUMI II,就係個另類,打破咗原先小弟既試線品聽佈局。


其貌不揚

講完自選線,小弟就來評一評TAKUMI II既外觀手感。當店長攞佢比小弟試時,小弟先至係第一次見到佢盧山真面,之前連相都未見過。見到實物之後,第一眼感覺似玩具裝飾鬆散花線之類,同札札實實,金銀閃靚既三條自選線比,睇落真係有d兒戲!

最奇怪係TAKUMI II個編織方法,金黑兩組芯線I字並列,再一前一後交替互相牽掛,每一條金黑芯線,又再輪流交替橫向串通整個排列,形狀就好似一條平闊麵條,完全打破小弟心目中絞線既有印象!

又係小弟自己知識貧乏,一d都唔兒戲,事後好奇查料,TAKUMI II質料不但有銅有銀又有金,仲配合一個特別比例務求得到均衡音調效果。據稱,佢呢種編織法亦係大有學問,可以減少外來電磁波干擾,甚至連個Y接位附近粒木珠,都唔係純粹裝飾,而係有吸震作用咁話,設計別出心栽!

小弟無意深究各種用料及編織法背後理據,只重視最終輸出效果,無論係金銀閃靚亦或似裝飾花線,小弟都只會耳聽為實作為唯一標準,請用實力說服小弟,對耳 ......


真命天子

好啦,C兄咁有耐性追文到呢個階段,終於等到戲肉最高潮既部份!四條線材放咗係小弟面前,應該先試聽邊一條?!試聽同樣係用手機(華為Mate 20X)3.5出直推,耳機係SE846,最先亦會以原廠線效果作為對照。

小弟決定先試其中一條自選線打個底,首先係選聽咗Silver Galaxy II,8芯絞全部係鍍銀線材,預期佢既高頻效果有最大既提升,品聽時間大約係十分鐘左右,之後小弟就換上咗TAKUMI II,大概又係品聽咗十分鐘左右。

聽完TAKUMI II之後,小弟就即刻確定要買佢落來。店長見到小弟咁爽快決定,又未聽另外兩條自選線,表情有些少好奇,小弟比咗一句評語,聽過TAKUMI II之後都唔使聽其餘兩條線啦!跟住執拾番好d線就比錢完成交易。

TAKUMI II就係“被選中的線”!點解小弟可以咁肯定?連另外兩條自選線都唔使試聽?聽過Silver Galaxy II既效果又如何?真係無得同 TAKUMI II較量?


星明亮麗

小弟首先報告Silver Galaxy II既聽感。好明顯,廠商出廠前既“煲線”操作,真係發揮咗作用。小弟品聽時,係無新線怯場未開聲既感覺,一開聲就已經好到位。相比原廠線,效果可以用有全面性淨質量既提升來形容,完全可以即時體現線材身價!

既然講得上全面性淨質量既提升,就唔再咁例排逐樣嘢講啦,小弟就以線材之名作個比喻,如果原廠線效果似“太陽系”,Silver Galaxy II就係繁星閃爍既“銀河系”,最少提升咗一個宇宙級數,星明亮麗,清清楚楚,豪不含糊!依小弟個人既品評標準,效果已經講得上係“欣賞”級別。

不過,所謂“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”,小弟最終都係唔會選擇Silver Galaxy II,其中原因就係小弟預期之內,試聽完就得到確定,係“陪跑”!SE846本身屬性高清,再配上Silver Galaxy II既加乘,中高頻效果係過咗些少火候。

音韻線條,主體輪廓深刻,特別係高頻時,女聲非常突出,原來係大舞台上既表演,好似走近咗對住小弟唱,有些少“唐突放大”,影響咗主體係殿堂原有位置既空間距離及比例感。

依小弟原來計劃,就算係變成“陪跑”既Silver Galaxy II體驗,小弟對SE846配上另外兩條自選線既預期效果,仍然好有信心,必定可以選到其中一條!如果TAKUMI II無出現過既話!TAKUMI II既效果,就係咁讓小弟一聽難忘 ......


從心驚喜

係正式評價TAKUMI II之前,小弟先再補充一下另外兩條自選線既預期效果。話咗一場來到老地方,點解唔用多十幾廿分鐘聽埋兩條線?原因八個字概括,“匠心獨韻,渾然天成”,點出全文主體及驚喜所在,三條自選線未達境界,TAKUMI II獨有者!

正如小弟前文前提及,三條自選線既效果唔同得來又唔會係一個天一個地,係有一定連貫性。Silver Galaxy Mix II四芯銅及四芯鍍銀絞織,SuperNova III全銅八芯絞織,以小弟聽過全鍍銀Silver Galaxy II既效果,完全可以預期其中異同。佢地同樣係“銀河系”級別,所不同者,係星系中星閃亮度及轉移佈局,相信C兄唔難理解小弟作出既比喻。

TAKUMI II既效果的確就係係另一個層次,要再提升多一個宇宙級別,如果自選線係“銀河系”,咁TAKUMI II就系“全宇宙”。唔好誤會小弟所指既一個級別,係線性倍數差距,最少係指數級倍數既提升,係有限與無限既對比,超越音節形相,已經進入“境界”層面!

事實上,小弟試聽完TAKUMI II之後,就即時判定“匠心獨韻,渾然天成”效果,已經達到小弟標準既“感動”級別,係一份從心喜悅,一份甜在心頭,難以言喻既驚喜!試聽完畢當下,就係帖子出咗預告,C兄而家大概可以了解小弟當時“一聽鍾情”既心境!

理性話,聽埋無蝕底! 感性話,驚喜唔好比佢停! 感性贏!試問小弟係當時巳被“感動”吸引住既心境下,仲點會再換其他自選線去聽返“欣賞”級別既效果呢?只會想繼續用更多時間,去品聽了解呢份全新既“感動”喜悅。

C兄如果認為小弟既描述過於抽象,就要繼續追睇下文,小弟比較具體展釋,“匠心獨韻,渾然天成”, TAKUMI Ⅱ帶來既獨特體驗!


配戴體驗

小弟未出詳盡品聽報告之前,先分享一下TAKUMI II既配戴及使用體驗。整條線材既配戴感覺都算得上係舒適,MMCX接頭端既耳托部份成90度角定形弧度,雖未能完全配合耳廓外形,但小弟覺得效果已經非常唔錯。

由於線材比較扁薄鬆軟,係收納時要比較小心,可能因過度逼壓出現“拗柴”情況。另一方面,依小弟男性中等身栽尺碼,感覺線材略短,店長話線長標準係1.2m(原廠線就有1.5m),當連接手機手持步行前後自然擺動時,手部未能充份伸展,要“就住就住”。係小弟既情況,如果線長有1.3m,多10cm做“緩衝”,一路行一路手持聽就會比較輕鬆自如,唔使咁“手緊心掛”。

小弟係網上搜索發現有人辭官歸故里,本地有兩位用家放售已經改4.4頭既TAKUMI II,證明佢都有一定捧場客。小弟漏夜趕科場,用一排之後,或者日後升級再玩DAP,會考慮改一改自己條TAKUMI II,特別係個Y位透明包膠,改成圓桶形金屬增強屏蔽效果(係貪靚仔多過實際)。

最後想分享一段小插曲,C兄睇圖有無發現,小弟條TAKUMI II多咗d嘢?係多咗3.5L轉頭。小弟原本係想入一條MMCX/3.5配合手機音頻直推既簡約系統,試聽時只有2.5平衡頭版本,店長加咗個3.5L去2.5轉頭再比小弟試線,試聽完感覺良好,小弟最終就決定要呢種接頭方式,入埋個3.5L轉頭。

TAKUMI II用2.5頭(加轉接頭成3.5或4.4),保留將來接駁平衡輸出系統DAP或AMP既最大可用性,咁樣一條線就可連接平衡及非平衡訊源,及多種中小型插座輸出,唔使因為轉換新系統再特別要改線頭,一次過搞定!


天生一對

小弟繼續詳評之前既前奏,C兄如果有查過官方網頁有關TAKUMI II既三頻響應特性,低頻方面效果係有所提升,中高頻就係中度水平。其實小弟之前一直以為TAKUMI II本身係三頻均衡,原來佢都係屬於有“性格”者。如果單以可見規格資訊,小弟係完全唔會考慮TAKUMI II,因為一開始小弟就唔想揾太有性格,通用性唔強既線材,更何況佢其貌不揚,未能第一時間吸引小弟眼球!
小弟既選擇完全係基於聽感驚喜,先選咗耳機有咗SE846,再有TAKUMI II,呢個組合就算唔係絕配,都係天生一對。小弟越聽就越認同店長係選線試聽時話TAKUMI II係以SE846作為調音對像既講法。而且小弟好相信,呢個組合同時係有好高既通用性,品聽絕大部份訊源,都會有好效果。相對於原廠線既一般動態自然“舒服”日常品聽效果,小弟既要求就自然水漲船高,最少會達到小弟標準“欣賞”級別。

最大驚喜當然係,就咁用手機3.5輸出直推,TAKUMI II配上SE846,可以一下子跳升到“感動”級別,竟然可以泊得住小弟聽過大耳牛配桌面系統既效果!甚至好大機會出現終極體驗“一體臨場”(“一體臨場”唔係絕對音質既追求,係一種相對性既“超級平衡”,係之後詳評文中,會重溫展述一下小弟既要求),完全出乎小弟意料之外!


後記擇錄

機緣之下,小弟得到Gold 32 (ALO Audio Gold 16 x 2)線材,品聽效果又有另一番新氣象!